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解读《气候研究计划》

解读《气候研究计划》

[日期:2013-02-21]

    当回顾气候业务从2009年至今所取得的成就时,《气候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气候中心总工程师李维京颇为欣慰。

  2009年,中国气象局首次编制印发了《气候研究计划(2009-2014)》,提出了2009年至2014年的面向现代气候业务发展的科研重点任务和目标。截至2012年底,通过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共设立相关研究项目53项,涵盖了该计划全部8个重点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这是个很成功的计划,其中接近70%的研发任务已经得到落实。”李维京说。

  2月18日,中国气象局对外正式发布了《气候研究计划(2013-2020)》,《气候研究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未来8年气候科研的方向、重点与主要任务。

  缝合科研业务“两张皮”

  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气象科技驱动业务发展这一发展战略,出台《气候研究计划》正是为了使得气候科研更好地支撑和引领气候业务发展。     

  李维京回忆,过去科研人员作为个体从自然基金中申请科研项目,为自然基金负责,无法集行业之力,将科研成果运用到业务中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气象局向国家积极争取设立了“做什么需要行业主管部门说了算”的项目,这就是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意味着旨在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气象行业主管部门可以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围绕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科研方向、重点和主要任务。

  有了这种机制,《气候研究计划》如同一个“纲领”,带领气候业务稳步前进。近几年,通过统筹组织实施多项研发项目,气候系统模式水平明显提升。李维京举例说:“以前的气候预测业务,一个月做一次月预报,但是现在用气候模式每天都可以进行月预报,你可以知道从今天起往后一个月的气候预测结果。”

  “纲领”的修订和延续十分重要。“每一次修订很难涵盖气候研究的所有问题,只是我们现在能做的、能够认识到的、业务急需的东西,因此必须滚动修订。”李维京说。

  以气候业务发展需求为引领、以科技创新驱动业务发展为思想的“命题作文”已经全面铺开。不过,一个计划完全实现、服务于气候业务,除了项目的立项落地之外,还有很多后续工作。“例如,计划中的项目谁去承担,验收后应用的流程是否顺畅等。只有科学管理跟上了,计划才能真正满足今后业务的发展。”李维京说。

  在六大领域持续突破

  “勤奋不能代替科学。”这是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道出了制订计划的重要性,也道明了命题作文怎么出题。

  “如果科学性有问题,方向不对,再努力都很难推动业务的发展。”李维京说。

  气候是科研型的业务,影响气候的因子多,影响机理复杂,因此,不确定性要大于天气预报。李维京认为,现阶段,对于气候更重要的是,所做的工作必须说出科学道理。“现阶段,不应追求在预报评分中得了多少分,而要追求其中的科学性,没有科学性就是瞎猜了。”

  未来8年,我国气候业务将在气候基础数据集研制、气候监测诊断、气候预测、气候变化、气候影响评估与灾害风险管理、气候系统模式等六大领域提高科学性。

  《气候研究计划》在这些领域做了细化,给出了明确的目标:瞄准气候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针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气候服务的迫切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的气候观测资料,进一步增强多元资料综合应用于服务的能力;研究针对东亚季风区特点的气候系统检测、诊断、预测理论与方法,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和气候预测业务系统,提高气候预测准确率;改进气象灾害区划技术、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气候影响评估应用技术;发展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监测检测技术,提升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事件的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估水平,提高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能源、人体健康和生态等影响的定量评估和预估能力等。

  李维京说,目前,气候影响评估和风险管理是薄弱环节,今后将实现影响评估从主观到客观,从定性到定量,从后评估到预评估的转变。

  对老百姓而言,这项计划的落实和完成,将成为防灾减灾的重要支柱,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摘自中国气象网)

陕西环境权交易所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锦业路西段125号半导体产业园203办公楼七层
电话:029-83596059 029-68295279(工作日9:00~17:00)
邮编:710077
网址:http://www.sxerex.com
查看地图
咨询电话 029-83596059
手机访问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陕西环境权交易所有限公司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西安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