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 |徐华清:习近平“六个坚持”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树立了准则
时间:2021年4月30日
嘉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徐华清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
4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本期节目我们就此专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
图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徐华清 摄影/李佳
徐华清:徐主任,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
徐华清:主持人好,中国网的网友,大家好!
中国网:从去年至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个重要会议上发表讲话,一次次地阐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决心,提出中国的目标和措施。现在很多学者认为,气候问题不仅仅是科学问题,也是一个政治概念。对此,您怎么看?您怎么看待我们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以及我们国家领导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这种一再强调、非常积极的态度呢?
徐华清:我个人认为,刚才您提的这个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应该是既不科学,也不是很理性的一个判断。我个人有三个基本的认识:
第一,习主席在国际上多次重申中国的重大宣誓。主要还是出于对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基本认识。习主席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对中国来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
您刚才讲到的,气候变化问题,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我们直接面对气候变化,是对中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机遇。
所以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对于科学的一个基本认识和基本判断。
第二,习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重申,中国要维护以《巴黎协定》为核心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我想这是对全球国际规则的基本尊重。《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我想,围绕着有效地、全面地推动落实《巴黎协定》,中国率先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好的表率,应该为维护国际气候治理规则发挥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第三,基于中国的大国责任,中国国内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基本判断,应该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工作,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通过行政、法律、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我想用几组数据来给各位作个简要的介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到2020年我们已经比2005年下降了48.4%,已经超额完成我们2020年40%-45%的下降目标。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已经达到15.9%,也超额完成了15%左右的目标;与2005年比,我们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了8.5个百分点。还有一个数据,就是我们可再生能源投资、装机、发电量、专利数,目前都是全球第一。应该说某种程度上,中国已经引领了可再生能源的全球发展。
中国网:习近平主席在这次领导人气候峰会上首次提出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概念。您如何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又是如何理解“六个坚持”的呢?
徐华清:应该说,习主席在这次会上提出来“六个坚持”、“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样一个理念。我觉得这是中国过去的一段时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全球气候治理的两个基本原则——坚持多边主义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而形成的)。我想,这“六个坚持”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性而且是根本性的一个准则。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的经验、中国的智慧和中国的方案。
我相信在这“六个坚持”的引领下,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会进一步加快推动。中国在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将会更加显现。
中国网:在去年9月22日,也就是在第72届联合国一般性辩论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讲话指出,中国要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实很多人对这一目标都表示难度非常大。您是怎么看待这一困难的?我们提出这一目标的基础是什么呢?
徐华清:确确实实,国际媒体所关注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的重大宣誓,从某种程度上确实展示了中国维护《巴黎协定》,提升我们行动力度的最大决心;为国际社会推动《巴黎协定》的有效落实,确实发挥了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我个人理解,这里面我们要高度关注目前在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困难上,我个人简要地梳理一下:我们目前的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根本改变;
第三,我们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尚未形成。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困难。
挑战而言,主要是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对中国而言只有短短30年左右的时间。
中国网:时间很短。
徐华清:要实现社会经济系统性的变革,对我们的法律、制度、政策,应该说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以希望我们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到社会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中,一定要拿出抓铁有痕这样一个工作决心,全面推动各项工作。
中国网:您认为我们提出在2020年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些目标的基础是什么呢?
徐华清:我个人觉得,这个目标我们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最重要的有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第二,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
第三,我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这是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最根本基础。
我们也有很好的条件,大家也都深刻感受到,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后,我们有强有力的领导力,我们有广泛的动员力,我们还有有效的行动力。
这是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很好的基础和条件。
另外,大家也应该注意到,习近平主席“9.22”重大宣誓以后,全国应该出现了三个前所未有。
一个,我个人理解,党中央对应对气候变化,尤其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第二,全社会动员程度和广泛的参与程度前所未有。全国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部门,还是企业,还是社会团体,还是个人,都行动起来了。
第三,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挑战和机遇也是前所未有,尤其是机遇,对中国也确确实实,我刚才说了,可以引领、倒逼我们全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
所以我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有理由、有条件的,通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这样为我们整个经济的全面转型,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推动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接受中国网专访 徐华清 摄影/李佳
中国网:您刚才提到我们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所面临的一些困难以及我们的决心。具体来说,下一步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哪些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呢?
徐华清:结合我们中心的研究,我个人总结为八个方面,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来形象地比喻一下。
第一,很重要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这个是最根本的,只有在新理念指导下统筹发展与减排的关系,我们发展的动力、我们发展的思路,才会发生新的变化。千万不能把发展和减排对立起来。这是一个,一个理念引领。
第二,根本的,要围绕着碳达峰、碳中和这两个目标进行倒逼。这两个目标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倒逼经济结构的加快转型,倒逼能源结构的根本转变,也倒逼生产、生活方式简约适度、绿色的形成。这是第二个,两个目标倒逼。
第三,很重要的,我们要一部分地区、一部分行业、一部分企业,率先带动实现碳达峰。
中国网:有条件的企业、有条件的行业先来。
徐华清:有条件的地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率先达峰。
有条件的地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这三个主体能起到带动示范作用,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重点地区,特别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它们已经具备了尽早达峰的基础和条件,理应在全国2030年前碳达峰中走在前面,做表率。
中国网: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尤其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非常大,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可以说是非常适合我们国情的。
徐华清:你说得很对。理念引领,目标倒逼,三个主体的表率示范。
第四,很重要的,我们要在四大革命方面实现突破。第一个是工业革命,大家讲到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数字化、智能化的绿色制造为核心。这方面是最根本的。第二个是能源革命。能源革命最核心的是要加快转变能源结构,有效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费,加快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第三个是技术革命,尤其是技术进步,特别是一些颠覆性技术,对实现碳中和应该是最关键的,也是最根本的。大家谁也想不到,以前传统燃油车,刚刚有辆车,没想到过几年马上就要淘汰成新能源汽车了。所以这个技术是根本。还有一个最核心的,跟大家关系最紧密的就是消费革命。如果我们大家都在绿色低碳这种消费模式、出行方式方面做表率,以身作则,某种程度上,就能带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所以我觉得这四大革命应该来说是突破,对于我们做好碳达峰、碳中和是尤为重要的。
第五,我总结为五大政策。这里面首先有财税政策,我们必须加大投入,形成常态化的资金机制。第二是价格政策,尤其是我们要加快电力价格的改革。第三,投资政策。这里面重要的是气候投融资政策要尽快配套建立。第四,土地政策这方面,因为我们实现碳中和既要考虑排放,还要增加碳汇,尤其是要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碳汇,还要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比如风电、光伏发电。这个跟土地之间的矛盾还是客观摆在我们面前的,所以在土地政策方面需要尽快地形成有效的、与之匹配的相关政策。
还有一个,也很重要,政府的采购政策如何更多地把政府的采购面向低碳、绿色的公共产品,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我觉得这五大政策也是很重要的。
中国网:这五大政策很重要,但感觉也挺难的,因为涉及到很多个部门。
徐华清:您说得很对。所以总书记在“9.22”讲话里面说,很明确的,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第六方面,我总结的是“六大行动”。一个碳达峰行动,这个我们已经明确了,在2030年前要实现。第二,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也是很明确的。我们至少到2030年,太阳能还有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要达到12亿千瓦以上。第三个很重要的,我们以前已经做的,还要继续做的——能效对标引领行动,能源节约,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从某种程度上是很重要的减少排放的源头举措。这是三大基本行动。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第四大行动是减污降碳的协同,尤其是在工业、建筑、交通领域,如何更好地发挥减污降碳的协同作用,这是很重要的一个。
第五大行动就是技术的支撑行动。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强有力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支撑。我们科技部也明确提出要启动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技术支撑行动。
最后一个很重要的,和老百姓紧密相关的,这种绿色低碳的出行。
中国网:出行方式。
徐华清:对。这个我觉得对大家来说,也是可以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实实在在贡献的一个行动。所以我把它归纳为六大行动。
第七个方面,基本制度方面,要加快推动,加快建设,加快完善。一个是总量控制制度,因为碳达峰是个总量的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尽快建立碳达峰的总量控制制度,解决与之相配的分解落实机制,强化目标的倒逼和引领作用。
第二,排放许可制度。因为考虑碳排放是一种稀缺资源,所以我们要通过排放许可制度强化碳排放这个资源的稀缺性,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层面。
第三,交易制度。在总量排放许可明确的情况下,我们要用市场手段,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市场机制可以发挥行之有效的作用。
这是三个基本的制度。
另外,还有四个方面,针对不同主体的相关制度。一个是对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对地方人民政府,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目标责任的评价考核制度,这是一个很好的指挥棒,可以推动、督促地方政府在目标落实、行动措施落实、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方面,有更大的作用。
中国网:跟政绩挂钩?
徐华清:你说得很对,跟我们领导干部的评价考核有效挂钩。目前,慢慢地还要进一步强化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要纳入到中央环保的督察里面。这是第一个。
第二,企业层面,很重要的,我们要尽快建立完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报告以及信息披露制度。尤其是信息披露制度,也是国际社会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通用做法。在碳市场进一步扩大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更加透明,更加有效。这是对企业的。
第三,项目层面,我们还要参照以前项目层面的能评、环评,要尽快建立项目层面的碳排放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制度,有效管控碳排放的增量,使碳排放稀缺资源更好地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优先的这些绿色低碳的发展领域。这是对项目的。
最后一个是产品层面,我们要加快完善低碳产品的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我刚才讲到的产品层面从某种程度上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在全球多边主义、全球贸易这样一个大的格局底下,这种产品、供应链的绿色低碳标识,从目前来看尤为重要。所以我想通过这七大制度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为我们整个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最后一个是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这八方面重点任务,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的相关新闻发言人都已经明确了,我就不再强化了,也是落实3月15号中央财经委明确强调的,我们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尤其是做好碳达峰,“十四五”是一个重要的关键期和窗口期,必须把这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落实到位。
图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徐华清 摄影/李佳
中国网:您刚才说的这七大制度以及八大方面,涉及到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公众的各方各面,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责任。
徐华清:是。所以我最初强调,一个新发展理念引领,两个目标的倒逼,三个主体的率先示范,四大革命的突破,五大配套政策,六个方面的重点专项行动,七个方面的制度探索和建立,最后落实八个重点任务。这样可以有效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很好的基础。
中国网:听您的介绍,我们感觉其实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领域。我们在执行的过程中会不会面临九龙治水的问题呢?
徐华清:您说得很对。但是我想,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高度重视,已经明确要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所以我想,只要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应该是不会成为问题的。
中国网:我们做好自己的事,但是全球气候问题的解决,还是需要国际层面的合作。联合国层面针对气候问题的合作中博弈非常多。在此次峰会上,我们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多边主义的原则以及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也阐述它的内涵。您是怎么理解它的内涵的呢?
徐华清:我想多边主义是全球治理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习主席已经多次在多个场合强调必须坚持多边主义,而且特别重要的是,2017年习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万国宫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里面强调,中国坚持多边主义,而且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对多边主义的支持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
所以我想,在全球治理之中,尤其是全球气候治理里面,发达国家理应率先带头大幅减排,理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所必须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也理应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保护地球家园作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中国网: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不要相互指责;不要朝令夕改。”您认为这是否意有所指呢?
徐华清:我想这个还是很清楚的。因为我们也注意到,美国政府从小布什政府开始,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再到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一而再再而三地退群、进群。确确实实给国际社会,尤其是对全球气候治理带来了很坏的影响。这里面也是想在这样重要的场合提醒某些国家,要言行一致,不要轻易翻饼,这样会对全球治理带坏的头。
中国网:此次领导人气候峰会是在美国总统拜登的提议下召开的,近些年来,中美之间可以说是合作少,对抗多。而气候变化是中美之间能够合作的为数不多的领域之一。就在不久之前,美国总统的气候特使约翰·克里访华,中美双方也是签订了《中美应对气候联合声明》。您怎么看待《联合声明》的内容?
徐华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视频会见美国气候特使克里先生的时候明确指出,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着共同利益。中国重视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也欢迎美国重返《巴黎协定》,也期待着美国在推动落实《巴黎协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愿意与美方在应对气候方面与其他各方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巴黎协定》的有效落实。
这是韩副总理对中美气候变化合作的基本研判和基本要求。气候外交、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总体上是服务于、服从于中国的外交和国家利益这个大局的。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我个人的理解是可以作为推动中美关系的一个很好的窗口,或者一个载体。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回顾一下中美在气候变化的合作,尤其是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前后,中美两国元首的气候外交为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生效和有效落实,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所以我想,通过气候合作,通过气候外交,进一步加强各自的理解和互信,尤其是在推动全球治理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中国的气候事务特使解振华,最近也已经多次明确讲到,中美近期可以在三个方面开展有效的合作。双方同意在今年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前提交各自的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和零排放战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中美双方已经形成共识,加大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融资支持。
第三点,中美双方都已经宣布,我们要加快推动落实《基加利修正案》相关控制排放气体的一些重大政策和行动。
所以我想,中美之间通过气候变化的合作和对话,我们有信心,也有理由,为推动中美双方之间的这种关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可以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
中国网:您个人对美国有怎样的期待?是否担心美国对中国提出一些过分的、不合理的要求呢?
徐华清:这个我确确实实感受得到,美方以道义制高点,以科学引领为基本考量,在这方面要求我们,尤其是作为排放大国,要尽快实现碳达峰,要尽快采取更大的举措,在未来10年里面取得更为积极的成效。
但是说实话,无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还是我们相关的主管部门和各有关单位,对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们有战略上的考量,有系统性的设计,所以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美方一而再地压我们提高减排力度,从某种程度上,应该说既不公平,也不合理。
中国网:感谢徐主任为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解读。再次感谢您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谢谢!
(本期人员:编导:韩琳;主持:佟静;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5-01
咨询电话
029-83596059
|
手机访问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