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环保主义者喜欢靠直观的数据和科学的论证说话。关于气候变化的信息传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科学家依靠严谨的数值模式进行估计和预测,以保证他们的结论有说服力。
这样的宣传策略是有意义的。当人们提议低碳生活时,必须拿出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科学结论来佐证他的观点。例如我们还可以排放多少碳?升温2℃地球会变得如何?科学家论证了升温将让地球变得荒凉,乃至无法居住。这成为我们采取行动遏制全球变暖的动力。
但一些环保主义者会止步于数据,认为只有数据才能改变人心。但事实上,过分依赖数据的做法忽视了人们吸收信息、转变思维和自我激励的种种规律。我们应当对宣传策略多一些关心。
数据之外,我们还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扩大信息传播覆盖面。当前,人们普遍认识到气候变化正在发生,但并未采取与之相符的应对行动。借助这些传播手段,我们可以激励人们采取行动,改变在气候变化这一议题上,人们普遍强于态度而弱于行动的现状。
消息:诉诸经济、健康和安全而非同情
人们常常认为,类似北极熊生存环境受海冰融化威胁的消息是有效的。因为它能唤起人们的同情心。但实际上关注这类消息的人是有限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富有同情心,特别是在孤立主义蔓延的时代。
事实上,受众最关心的是有关经济、健康和安全的消息。人们最关注的是自己的钱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许听起来有些自私,但气候传播诉诸这三者无疑更为有效。
而且,气候变化的确对这三者产生了巨大影响:气候变化对经济的破坏作用明显,仅在美国,每年就有2400亿美元损失来自极端天气和化石燃料污染;在经济方面,阳光和风能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回报;而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海平面上升、热浪,让世界各地的人都处于危险之中。
代言人:追求多元化与魅力
气候变化传播需要更多元化、更有魅力的代言人。已经有太多白种人在这项工作中站在前线摇旗呐喊,如果希望大多数人参与其中,不同肤色、种族、领域的代言人无疑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倾向于多做事、少宣传,但这从整体上并不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开展。我们需要在各行各业、社会各个领域充分传播气候变化的事实与积极应对的理念,一个富有魅力的代言人能够让这项工作事半功倍。
迎合多数:让气候变化通俗易懂
与专家交谈,你可以使用专业而深奥的术语。但如果想把事实传播给大众,就必须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描述全球变暖以及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时,没有必要大肆渲染高深莫测的技术。气候变化由全人类共同面对,相关信息传播工作也必须能让大众接受。
媒体:最广泛地接触媒体
在与媒体合作方面,气候传播工作者常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如许多人只想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精英媒体”合作,却忽视《今日美国》以及类似的地方社区报纸,而后者其实拥有大量的读者。
这是一个严重的疏漏,在电视和广播领域也是如此。如果气候传播真正想面向大众,就必须先出现在属于群众的媒体上。
以身作则:践行低碳生活
如果你是气候传播领域的意见领袖,自身的表现至关重要。人们总是希望公众人物言行一致,任何不相符之处,无论多么微小,都会被传播的力量放大,进而对气候传播造成损害。
倡导者需要身体力行,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如乘坐公共交通、选择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使用可再生能源等。而当他们的房子太大、汽车排量太大、飞机旅行过于频繁时,就会被广泛批评,因为旁观者总是随时准备找出他们的缺点。
迷因(meme):成为流行概念
迷因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是“一个想法、行为或风格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文化传播过程”。这个词在1976年由演化生物学家理查·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创造。迷因包含甚广,包括宗教、谣言、新闻、知识、观念、习惯、习俗甚至口号、谚语、用语、用字、笑话等。
迷因通常是由复杂的信息提炼出一个简明概念,它具有吸引力,且便于理解和传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迷因同样很多,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各类网络流行语,如“皮皮虾我们走”“为XX打Call”。互联网迷因以病毒般传播力著称,如果气候传播能够借助迷因的力量,无疑是极有帮助的。
关系网:不容忽视的基础传播渠道
大家都知道这一方法,但是人们总会忽视它。借助以手机为代表的现代通信工具,关系网传播极为迅速。
气候变化传播者需要更好地追踪新闻周期,抓住媒体的宣传时机,当问题显现时及时参与进来,争取在一小时内针对新闻发声。如果只是坐等,那么人员更为齐备、财力更为雄厚的化石燃料支持者以及他们雇佣的反对派“水军”,就会在这时乘虚而入。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公司、非营利组织和学术群体都需要利用身边的关系网尽快有针对性地发声。
集体声势:团结带来影响力
在宣传方面,形成合力、做出声势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好事。这一点关系到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诸多联合体和网络组织。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利用集体的谈判能力。想象一下,如果所有相关组织联合起来,用同一语言为同一事业精诚合作,力量该有多么巨大。
全世界在面临恐怖组织威胁时就彰显了这种精神。而在面对气候变化这一更具破坏性的全球问题时,我们也要采取相同的行动。通过协调沟通,公众能够更深刻地了解气候变化造成的威胁。比如每月采取一次统一行动扩大声势,第一个月以可持续性膳食为主题,第二个月以废物回收为主题……促使全球聚焦于统一行动,影响力之大可想而知。
重复:传统但有效
要再三重复、不断重复。大张旗鼓地宣传简洁的口号,似乎看起来有点小儿科,但却非常有效。气候变化领域有名目繁多的活动和数不清的学术名词,对大多数人来说会感觉应接不暇。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看不懂”的焦虑,表达问题一定要清楚简洁,并不断地重复。人们需要反复地听到宣传者强调这些行动,才能有所触动。
面对面交流:把细节告知媒体
大众传媒、社交媒体固然有效,但人们同样喜爱丰富的细节。对于媒体记者来说,他们倾向于在正式宣传报道之前获取更多背景信息支撑自己的故事。面对面交流是获取这种细节的最好方式。
举例来说,政府领导人需要和气候领域的记者面对面交流,回顾城市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情况,坦承哪些策略奏效,哪些措施没有起作用。有些领导者可能倾向于直到事情大功告成才向公众发声。这会导致许多传播信息的机会白白丧失。
噱头:设置悬念 引人入胜
气候变化传播可以从广告业中吸取一些经验。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一开始就直奔主题,宣传我们的想法,而没有先给公众设置些悬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公众其实乐于拥有这种体验,所以就先给他们制造些惊喜吧。我们不必总用沉重具体的事实切入主题,用比较讽刺、辛辣的方式来宣传我们的气候主张必不可少,这也是公众乐于看到的。
模仿:跟紧传播时尚
最终检验气候变化传播成功与否的标准是,“我们的家人和朋友对此有何看法”。比如在社交软件上,公众的偏好是指引宣传是否奏效的试金石。我们经常会按照一个固有的模式规划宣传工作,但结果往往不能与公众产生共鸣。通过模仿公众交流的方式,将气候变化宣传的内核放入公众流行用语体系中,我们的气候行动会更易懂。
气候变化传播方式还有很多。本文总结的这12种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抓住公众的注意力。如果每一次气候行动至少采用6种方法,活动效果将会好很多。当然,最重要的就是现在采取行动。
作者:刘钊, 刘淑乔
来源:赫芬顿邮报
时间:2018-04-03
咨询电话
029-83596059
|
手机访问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