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环境报 发布时间:2020-07-21
◆赵琳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近年来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牢牢把握“环境科技的人民性”,致力于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科技支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工程技术与咨询需要,以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为领头羊,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开展创新性、基础性重大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培养了一大批环保科技人才,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健全发展机制 深化基础研究
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在省级事业单位改革中进一步充实科研力量,大力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目前已形成了以国家重大专项首席专家、陕西省顶尖人才、三秦学者、博士、硕士为主的百余人科研团队。
依靠这批专业人才,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内外近30所高校、科研院所和环保企业在治污降霾、治污清水、生态保护和环境健康等重点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攻关课题,并围绕重点工作,先后成立了陕西省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陕西省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境损害司法鉴定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研究平台,为环境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抓工作、搞科研、做决策,成功的基础是底数清、数据准。为此,陕西省政府高度重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生态红线划定等基础性工作,陕西省生态环境厅适时成立领导小组,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及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及时抽调业务骨干,健全工作制度,精准选择试点,科学统筹、精心组织、高位推动,确保全面摸清陕西的生态环境家底。
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陕西省率先完成了污染源调查和核算工作,建立了污染源普查数据库,普查成果被直接应用于汾渭平原蓝天保卫战、陕西碧水保卫战、排污许可证核发等多领域重点工作。
全面形成了农用地土壤详查数据库、样品库,最终明确了陕西省农用地土壤污染面积,并准确界定了土壤污染的分布范围,陕西省土壤详查工作成为全国试点,为建立全省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全面推进净土保卫战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在深入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划分所涉及科学问题的基础上,陕西对生态区位和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充分调研,明确了全省重要生态空间的管控类型,科学评估识别了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脆弱区等重要生态空间,划分方案妥善解决了生态红线划定与民生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
规划标准先行 助推环境改善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指导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性、关键性文件,为此,陕西省立足省情实际,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美丽中国、美丽陕西建设贯穿始终,努力体现规划的前瞻性、引领性、客观性,按照“可量化、可评估、可考核”的原则,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全省发展的整体布局之中,以生态环境保护现实问题为导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在前瞻性、实用性、可达性和科学性上下足功夫,确保《陕西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方向准、目标清、措施实。
环保标准是数字化的法规,贯穿于前置审批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项目运行的监督管理以及排污许可的核发等环境管理工作的多个环节中,对于改善环境质量、有效防治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强生态环境标准制定工作,2018年6月,陕西省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围绕全省重点生态环保任务,在关中治污降霾、渭河延河治理、全省农村环保等生态环保重点区域、流域和行业开展多项科技攻关,在充实完善标准体系、支撑环境管理重点工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标准数量大幅增加、标准种类日益丰富、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截至2019年,陕西省共出台《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关中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地方环保标准23项,其中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9项、环境监测规范类标准6项、管理规范类标准8项。这些标准的出台,进一步优化了全省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升了重点行业大气、水污染防治技术水平,对支撑陕西完成大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善国家、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加大科技攻关 服务绿色发展
为有效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紧密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科技支撑工作,在解决关键问题、降低治理成本、减轻管理负担等方面持续发力,注重发挥多家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力量,加快技术突破,研究高效集约的污染治理方案,为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积极服务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关中地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源排放清单、污染特征及控制研究”项目是由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主持,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和长安大学共同参与完成的一项大气攻关项目。项目针对关中地区细颗粒物污染仍较严重、臭氧污染日趋严重、区域呈现出严重的复合型污染的状况,深入开展关中地区排放清单升级工作,完善污染源排放清单,并建立动态管理平台,为进一步精准治霾、长期改善关中地区环境质量提供系统方案,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对策提供了技术支撑。
针对各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有想法、没措施”的现状,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大力开展国家汾渭平原“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邀请专家重点就西安、渭南、铜川和宝鸡等城市的“一企一策”、源排放清单和达标规划开展研究。30余名科研人员深入基层一线,对10余个城市进行长期驻点研究和技术指导,送科技、解难题,把脉问诊、开药方。针对包装印刷、家具制造、汽车维修等行业在VOCs污染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科研人员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明确各行业的减排潜力,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针对省内部分河流国考断面超标问题,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组织专家深入延安、汉中等市进行调研,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研究。通过对重污染流域实地调查,找到影响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突出问题,提出治理思路和措施,并形成了延河、北洛河、清涧河及仕望河等4条河流的超标国考断面限期达标方案和汉丹江流域总氮污染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推动了重点区域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按照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的原则,一个又一个科技攻关项目及时服务地方决策,有效发挥了生态环境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咨询电话
029-83596059
|
手机访问
微信公众号
|